【楊藥師有話說】清明藥膳:健脾利濕,養(yǎng)肝補血
清明藥膳
清明節(jié)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掃墓祭祖、踏青、放風箏等民間習俗一直流傳至今。在飲食調(diào)養(yǎng)上,清明時節(jié)可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和藥材,如山藥、白扁豆、糯米、薏苡仁以及黨參、黃芪等;也可適當多吃些補肝、補血的食物,如枸杞子、黑芝麻、花生、紅棗等;還應該注意食用一些疏肝、清肝、潤肺的食物,如玫瑰花、佛手、金橘、荸薺、菊花等。但清明時節(jié)不宜多食辛熱、過于生發(fā)的食物,羊肉、狗肉要少吃,白酒也不宜多飲。向大家推薦幾款清明時節(jié)的藥膳:
杞菊豬肝湯
材料:枸杞子20克,白菊花8克,玫瑰花3克,紅棗30克,豬肝(或羊肝)500克。生姜、蔥、精鹽、黃酒、胡椒粉各適量。
做法:
1. 豬肝或羊肝洗凈,切大塊,用沸水焯去血污;
2. 生姜、蔥洗凈,生姜切片、蔥切段;
3. 各味配料洗凈,將枸杞子、紅棗裝入紗布袋,扎緊袋口,菊花、玫瑰另放備用;
4.將焯過的肝塊與配料袋以及適量的生姜片、蔥段、黃酒、清湯2000毫升放入燉鍋內(nèi),如常法用小火燉1小時;將熟時放入菊花、玫瑰花,再煮10分鐘,撈出配料袋,棄除姜、蔥,加精鹽、胡椒粉調(diào)味,豬肝稍涼切薄片,即可上桌。佐餐食用,食肉喝湯。
功效:滋補肝腎,補血益精,清肝明目。適應于春夏季節(jié),由于肝腎精血不足、陰虛陽亢所致眩暈的調(diào)養(yǎng),如陰虛體質(zhì)或高血壓患者眼花頭昏、頭痛目澀、面色萎黃、腰膝酸軟,或看電視、使用手機、上網(wǎng)過久視力疲勞、眼睛干澀等。
補氣安神湯
材料:西洋參5克,薏苡仁30克,鮮山藥100克,蓮子30粒,烏雞半只。生姜、精鹽、胡椒粉各適量。
做法:
1. 西洋參洗凈,蓮子、薏苡仁泡軟,山藥洗凈去皮切成小塊,清水泡去黏液,生姜洗凈,切大片;
2. 烏雞清洗干凈,切成大塊,開水焯去血沫;
3.烏雞放入燉碗,加入西洋參片、蓮子、薏苡仁、山藥、生姜片和清水,隔水燉兩個小時,加入精鹽、胡椒粉調(diào)味即可食用。
功效:補氣養(yǎng)血,健脾祛濕。適用于氣血不足、脾胃虛弱、濕邪阻滯所致“春困證”,如神疲嗜睡、身倦肢困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軟、排解不暢等不適的調(diào)治。
黃芪紅棗豬肘煲
材料:豬肘500克,黃芪、紅棗、黑木耳各30克,冰糖60克
做法:
1.豬肘刮洗干凈,放入水鍋中煮沸,5分鐘后撈出,放入清水中洗凈,剁成小塊備用;
2.紅棗、黃芪分別洗凈后,放入碗中浸泡6小時;黑木耳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小時;
3.將豬肘、黑木耳一同放入砂鍋中,黃芪、紅棗連同浸泡的水一并倒入,再向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煮,2小時后,去黃芪,下冰糖,繼續(xù)煮10分鐘,即可起鍋。
功效:補氣健脾,滋養(yǎng)補益。
茯苓枸杞糯米粥
材料:茯苓10克,大棗5~6枚,枸杞子10克,小米25克,糯米50克。
做法:把茯苓洗干凈加入適量清水泡20分鐘,茯苓連同浸泡的清水與枸杞子,大棗、小米、糯米一起放進砂鍋內(nèi)熬煮成粥即可。
功效:健脾補氣、養(yǎng)胃養(yǎng)神。
桑葉菊花茶
材料:桑葉、黃菊花、薄荷、生甘草各10克,冰糖適量。
做法:各物洗凈,放杯中,開水沖泡。代茶飲用,隨喝隨添水,至味淡為止。根據(jù)需要,可加入適量冰糖。
功效:辛涼解表,在上清解,在下清利。適用于清明前后傷風受熱或春夏季節(jié)風熱感冒,所致發(fā)熱惡風,出汗不多,咽痛咳嗽,頭痛較甚,眼目紅赤,或小便短赤澀痛等病證的調(diào)治。